一、奖项简介
体育与美育类奖项旨在表彰通过体育与艺术促进身心发展、文化传播与社会参与的杰出个体与项目。奖项强调以运动激发生命活力,以美育培育人文素养,推动体育与艺术在教育、社区与公众空间中的融合创新。
本奖项支持多样路径——涵盖教学实践、赛事组织、社区倡导与文化表达等领域,鼓励跨学科合作,促进体育精神与审美教育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。特别关注服务青少年、边缘群体与基层社群的实践者,以及以体育或艺术为媒介开展公共行动与教育拓展的机构与团队。
二、奖项结构与说明
体育与美育类奖项分为“人物奖”与“成果奖”两类,涵盖体育教育、美育推广、文化融合、赛事精神传播等多个方向:
人物奖(Individual Laureates)
表彰在体育教育、美育传播、身体文化推动与精神引领方面具突出成就的个人,包括以下类别:
1. 文体教育贡献奖(Excellence in Physical & Aesthetic Education)
表彰在教育一线长期推动美育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教师、导师、组织者。
2. 体育精神传播奖(Sportsmanship & Cultural Influence Award)
表彰在体育赛事组织、运动精神倡导、体育文化叙事等方面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运动员、教练或传播者。
成果奖(Project / Practice Awards)
聚焦于已形成社会影响力、融合教育价值与公众参与的实践成果,包括:
1. 体育与文化融合奖(Sport & Cultural Integration Award)
表彰将运动作为社会连接、文化表达、身份认同等媒介的创意项目与社区行动。
2. 青年身体教育与成长奖(Youth Embodied Development Award)
聚焦融合艺术、体育与教育的青少年成长项目,尤其关注身心协调、社会参与与文化认同感建设。
三、关注方向
奖项关注体育与美育如何激发个体成长、推动社会连接,并强调项目在教育性、文化性与可持续性方面的融合创新,重点方向包括:
1. 身心发展与人格建构:如团队运动、身体领导力、身心课程、青年心理调适等
2. 体育精神与文化表达:如体育叙事写作、赛事纪录片、运动文化推广、退役运动员公共参与
3. 艺术与身体的跨界实践:如肢体剧场、舞蹈治疗、传统武术与诗歌结合、表演训练中的身体自觉
4. 特殊教育与融合课程:为特殊青少年、边缘群体设计的体育+艺术混合项目,如康复型美育活动
5. 社区营造与身体社群:如街头运动社群、地方青年运动节、公共广场舞/操活动的文化转型等
四、申报对象
鼓励来自不同背景、地域和专业体系的个体与组织申报,包括但不限于:
1. 体育教师、美育教师、融合课程导师、校内外辅导员
2. 体育人文写作者、运动纪录片制作人、赛事叙事项目团队
3. 身体表达类艺术团体、跨文化青少年教育机构、康复训练中心
4. 基层社区运动组织、青年城市运动社群、以体育或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公益团队
五、代表性获奖案例
1. “以身为笔”计划(中国·北京)
融合舞蹈、美术与青少年身体表达训练,在多语言环境中使用“动作即语言”的教学法,提升移民子女对身体、空间与自我认知的掌控力,并通过家庭共创环节,建立文化认同与亲子理解。
2. “走读美术”项目(印度)
一支移动美育团队走入偏远山地小学,为无美术教师地区提供定制课程。项目强调“用地方材料画地方风景”,鼓励孩子以画笔重识家乡与文化,形成一套“视觉乡土志”的教学模式。
六、申报须知
为保障评审的可操作性与项目的真实表达,请注意以下申报要求:
1. 接受个人、团队、机构、协作平台等多种形式申报
2. 项目须具备清晰的对象群体、实践过程与阶段性成果(可为照片、视频、文本、课程大纲等)
3. 鼓励项目以“身心结合”为核心,体现教育性、社会性与创造力
4. 鼓励动态记录与过程反思,如教学笔记、练习日志、访谈音频、受众反馈等材料形式
5. 鼓励体现项目在校园、社区、社交平台或公共空间的传播路径与互动成效
七、奖项支持
为提升项目的持续发展与传播力,获奖者将获得以下可执行性强的支持资源:
1. 邀请参与“身心教育与美育论坛”或区域实践者分享会
2. 提供成果展示平台,如奖项官网案例集、视频展播页、年度手册专题收录
3. 优先推荐参与与合作机构(教育类基金会、校园媒体、公益平台)共建或交流活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