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关于奖项 > 评选规则/评选办法

评选规则/评选办法

一、规则目的

为保障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的评选过程公正、透明、专业,提升奖项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,制定本评审规则。所有申报人、提名机构与评审成员须严格遵守此规则,确保评审工作的权威性、严谨性和可持续性。

 

二、评选原则

本奖项评选遵循以下基本原则:

公开透明:评审流程和标准向社会公示,接受监督

公平公正:同一标准适用于所有申报人,不设身份门槛

专业权威:评审团成员来自全球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实务专家

多元包容:尊重文化多样性,重视边缘声音与基层力量

 

三、评选范围与标准

A. 人物奖评审标准(适用于学者、教育者、创作者、推动者等)

专业成就(30%):在所属领域展现出扎实积累与持续探索,具备代表性成果或方法。

创新表达(25%):在理念、手法或路径上有独立视角与实践突破,推动领域发展。

社会影响(25%):成果在公众教育、文化传播、群体赋能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。

持续潜力(10%):具备延展性与推广空间,能在未来持续贡献公共价值。

协作引领(10%):在跨界合作、青年支持、社区参与等方面具有组织推动力和引导能力。

B. 成果奖评审标准(适用于机构、团队、平台与实践成果)

内容原创性(30%):项目具备独到思考与表达方式,体现专业水准与文化深度。

社会价值(30%):回应现实议题,具备文化公益、教育共享或身心发展等正向效应。

实践路径与可转化性(20%):成果具备落地能力,可在不同场景推广应用。

可持续性(10%):具备组织支撑与成长机制,有继续发展的现实条件。

公众参与度(10%):项目设计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,促进多元群体共同参与。

 

四、评审流程

1. 初审阶段

材料审核:评审秘书处依据基本标准审核申报材料的完整性、合规性、真实性

评委初评:每个申报项目至少由三位专家匿名独立打分,计算平均值确定入围名单

2. 复审阶段

专家会审:对入围项目进行复核评价,可能包括访谈、补充材料审核或项目展示

公众观察:开放部分项目简介接受公众短期观察与反馈(限公示期,不影响评分)

3. 终审阶段

交叉答辩:候选人/项目参与终审答辩,由评委现场提问、互动讨论

匿名投票:评委根据评分系统及答辩表现,匿名打分投票,最终得分平均决定入选者

 

五、评审机制与工具

数字化评分系统:全流程使用加密评审系统进行打分、数据统计与流程追踪

青年观察团制度(试行):引入18-30岁青年观察员提供非正式参考意见,丰富多样性视角

专家结构平衡:评委构成需涵盖:学术界(40%)、行业实践(40%)、文化公益及媒体代表(20%)

年度主题参考(可选):若当届设有主题,评委可将主题适配度作为加分项(不超过总分5%)

 

六、评分体系

所有指标采用百分制打分,每一阶段评分结果按如下权重加权汇总:

初审30%+复审30%+终审40%若项目获评人数分歧超过30分(总分100),则该项目自动触发“再审程序”,由独立顾问团介入复核

 

七、评审委员会

1. 评审委员会由来自不同文化区块与专业背景的专家组成,具备国际性、专业性与多元性

2. 所有评审成员签署保密协议及利益冲突声明,须回避与本人有直接合作关系的申报人或项目

3. 主办方设立独立监察顾问,对评审流程进行实时抽查与全过程记录归档

 

八、异议与监督机制

1. 申报人对评审结果有异议者,须于结果公布后30日内提交书面异议材料,奖项秘书处将在15个工作日内启动调查

2. 调查由不参与该年度评审工作的“独立评议小组”负责,调查结论将在不超过30日内反馈当事人

3. 所有评审过程接受社会监督,申报材料及评分结果不对外公开,但可由独立第三方审计团队封闭审查

 

九、附则

1. 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主办方保留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修订、解释与公布的权利

2. 所有规则修订将提前在官网公告,并确保不影响当届申报公平性


GLPHA
Copyright © 2011-2025  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